“衣被天下”织锦绣 •“语通中外”贯东西 ——特色纺织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路径探寻

发布者:外语学院发布时间:2024-04-07浏览次数:129

 

为进一步探寻纺织类非遗保护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发挥外语优势助力纺织文化的国际传播,43日,外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张曦和英语系副主任李莉华走访了位于松江老城区的松江布展示馆。



展示馆古色古香,松江棉布及制品陈列其中,沉静秀美。恰逢卢森堡高中生一行在校长带领下前来参观体验中国非遗文化,张曦为其担任了现场口译工作,杨潘红馆长介绍了松江布的历史,阐释了回字纹福寿延绵、生生不息的内涵,品牌标志“鲲”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庄子哲学,端午挂香囊的风俗与寓意等,通过语言恰如其分的转换,厚重的纺织文化得以传播,其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外国友人为布艺品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深深折服。



松江区展示馆创始人画家冬野随后向张曦一行介绍了收集松江布的初心和历程,松江布曾名满天下,古代松江府曾有“衣被天下”之称,自元朝始,松江地区棉纺织业迅猛发展,到明、清时代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松江布成为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展示馆是为了留存传承珍贵的历史文化,因为松江布不仅是布,还是艺术品,是深藏在经纬线条里的市井生活,体现了厚重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44日,外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张曦和英语系科研助理庞杨走访了位于徐汇区的黄道婆纪念馆,进一步探寻特色纺织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的机遇和路径。


刘垚馆长介绍了黄道婆生平以及她为棉纺织技术革新和棉纺织业发展做出的历史功绩。黄道婆引入新式轧棉籽机,改革织布机,发明脚踏式三锭纺车,比欧美要早四百年,通过在各道工序创新棉纺工具,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全国棉纺织技术的革新与发展。馆内还展示了棉纱线织出的各色上海土布,再现了旧时松江府“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辉煌历史。

张曦一行与黄道婆纪念馆馆长刘垚、顾问方云围绕纺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双方更深刻地体会到创新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强烈地感受到传承和传播非遗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纺织类非遗体现了上海独特的创造力和感染力,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基因,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外语人只有深入认知上海纺织类非遗的艺术魅力和纺织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才能真正向世界阐释推介好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纺织文化。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礼赞“先棉”。外院一行还敬献鲜花表达对这位纺织先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此行使我们深刻了解了中国纺织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加强了外语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强烈使命感,未来外语学院将进一步拓宽路径,以实践促成长,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